“老外看习出席出访”:三个前提条件或将有助于中国气候治理

乔治·佐戈普鲁斯博士(希腊)

COP21巴黎气候大会是2015年全球最重要的会议之一。从象征意义方面来说,在11月14日的恐怖袭击发生约3周后,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在法国首都,体现了他们坚定支持法国政府和法国人民的意愿。要想有效应对恐怖主义,还需要全球所有国家的合作,尤其是信息部门间的及时交流。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代表从巴黎传出的信号,当然不仅集中于恐怖主义这一主题上——虽然眼下它的确很重要。它同时也需要聚焦于——在团结一致的基础上——巴黎气候大会的具体目标,特别是各国代表将达成的协议,这一协议将提出环保所需采取的预防措施,并重申将于2020年迎来新的节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本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将本世纪内升温幅度控制在2度以内,以缓和气候变化所将带来的悲剧性后果。

中国对于环境保护的政策自然是主要的讨论话题。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例如北京,大气污染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不时可见城市笼罩在雾霾之中的画面。中国政府不仅没有忽视这个严峻的问题,反而将它的应对摆到了一个首要的位置。十三五规划(2016至2020年)就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一目标,以及绿色发展的理念。

无论如何,要想更好地评价中国的环保政策,就必须比较眼下和前几年的情况。就这一问题,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指出,中国2014年的煤炭消耗量比前一年下降了2.9%,而这一趋势在2015年得到了保持。同时,他还提到,尽管与理想状态还有一段距离,但与2013年相比,北京的空气质量已经有所提高。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表明,有三个前提条件或许将有助于中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一是西方国家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以支持将绿色能源应用到工业中。二是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情况来调整生态目标,这其中要考虑该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三是特别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模式正在改变并将更多地依赖于消费和服务。

(作者:乔治·佐戈普鲁斯博士  中希友谊网创始人  翻译:黎越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