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崛起对国际关系来说至关重要。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关系、中国南海以及中东等其他地区的紧张局势等诸多问题一直受到众多学者和分析家的关注。尽管本站主要跟踪报道中欧之间的关系进展,但是我们也不会忽略重大的国际事件。就此我们采访了对此有看法的学者和分析家。中国社科院的 齐皓 (Qi Hao)* 是我们采访的学者之一。他详述了中美关系,探讨了中国在中东发挥的作用,并分析了中国的一带一路(OBOR)政策。
您如何评估中美未来关系?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最近刚刚访问了美国,我想引用他对中美关系的评述,那就是“复杂和多元”。相比“新型大国关系“来说,这种对两国双边关系的说法既中立又有点模糊。随着中国南海的冲突逐渐显现,这种新的说法表明中国领导人或许已经意识到两国之间的竞争以及偶尔的摩擦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中国领导人还是希望和美国建立稳定的关系,继续和美国在当前体制框架内的交流,扩大合作的领域,如气候变暖。
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美之间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平衡,不仅仅在军事力量方面,也要给中国更多的空间表达作为一个崛起力量的需求和关注点。在此之前,中美之间的互动有可能显得非常挑衅和强硬,这也说明了建立一个顺滑的风险控制机制有多重要。中美关系前景取决于双方领导如何重估他们的核心利益,实现目标的有效方式。特别是美国需要理性地思考习近平在中国国内展开的改革引发的问题,以及中国某些外交政策的合理性。
中国能够取代美国在中东的调停者的角色吗?
自从习近平上台之后,中国对扮演中东调停者表现了比以往更多的兴趣。中国帮助美国和伊朗成功进行了核问题的谈判,受到两国赞赏。除此之外,中国甚至试图调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会谈。但是在其他问题上中国表现得更为谨慎,如叙利亚和伊拉克ISIS的崛起,在国内也引发了是否应该加入武力打击恐怖主义的讨论。一些研究中东的中国学者和专家认为这是不理性的,因此中国想要分担打击恐怖主义的这个想法并没有实施,因为与美俄相比,中国在武力和情报方面都无法影响中东的局势。因此,无法想象中国可以在近期准备好接替美国的角色。或者,美国会重新审视中东政策,逐渐淡出。
美国(在共和党领导下)做好准备迎接一个既符合国家利益又能接受中国崛起的政策吗?
可以预料的是,下一届美国总统,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会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姿态,至少在上任初期。中国崛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过会被美国在某些特殊领域物化,如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南海的武力部署、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没有明显迹象表明美国愿意把他最高无上的位置割让任何部分给中国,相反,美国把中国当做亚洲最大的敌人,就像对待东欧的俄罗斯一样。不过只要美国不愿意和中国打仗,不管是全面战争或者是局部战争,两国都得达成协议,解决两国关系之间的冲突火花,如中国南海的紧张局势、台湾海峡有可能的冲突。
一带一路是单纯的经济策略还是包含政治利益的因素?
一带一路首先是因为想要出口过剩的工业产能,旨在复活在经济结构重组压力之下的中国经济。不过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即使是经济政策,也会被理解为是政治野心,因为外部曾经解读认为中国会利用经济势头实现其政治和策略目标。另外一方面,事实已经证明一带一路如果没有与沿途国家关系处理好关系的政治远见,就不会进展顺利。以上两个因素决定了一带一路不可能不带有政治考量。
*齐皓 (Qi Hao) 是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研究助理,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太平洋安全中心的副主任。于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美国总统选举、中美关系、美国东南亚政策以及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