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出版社最近出版发行了关于中国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本书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联合编辑,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语种出版发行,共分18个专题,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期间内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法瑞什·诺尔副教授接受了本报采访,就此书发表他的看法。他主要谈论了这本书涉及到的各主题的领导讲话。他认为本书超越了冷战时期两极对立和敌对的思维模式,力图从不同层面理性地重新定位亚洲。同时,诺尔教授还提到中国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推动了中国现今的领导政策。
本书的领导讲话涉及了哪些主题?
本书的领导讲话将近80篇,涵盖了关涉国家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将教育、食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纳入全面安全保障计划之内。中国政府至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是崇尚革命政治的马克思毛泽东思想统治下的革命政府,中国已经认识到摆脱这种形象的重要性。1978年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改革开放,这种带有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特点的改革建立在一个理念之上:党和国家若不能解决亿万人民基本的吃穿住行以及教育问题,则必将垮台。本书中领导讲话涉及的主题沿袭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理念,力争于2020年之前把中国建成一个繁荣的国家,在2049年之前使之成为全面的现代工业经济体。
有趣的一点就是,这些讲话大多都是面向内部的中共党员的讲话,因此从这些讲话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领导人是如何和基层人员沟通的。在一些内部讲话中,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党内腐败以及滥用职权问题,他表示这是对党和国家的安全威胁。所有的讲话都明显具有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特点,这和毛主席的革命时代截然不同。
很明显书中并没有提到西方世界,您对此如何解读?
书中收录了习近平在美国的一次讲话,还有几次在德国和欧洲其它地区的讲话。也有一些在俄罗斯的讲话,但是习近平在讲话中并没有把俄罗斯视为“西方”,他认为中俄关系是特殊的,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组大国关系”。
尽管大部分的讲话围绕着亚洲展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在所有的讲话中并没有把西方视作“敌人”。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篇讲话含有对西方国家的敌意。很明显习的讲话超越了冷战时期典型的两极对立和冲突,力图理性地从不同层面对亚洲进行重新勾勒和定位。
中国当今的领导动力是什么?
中国的领导动力就是一系列政治经济的考量:由于地理和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的成功对中国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对一个面积95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的国家来说,政府必须解决教育、住房和安保问题,否则国家就会面临动乱和分裂。共产党必须平衡市场经济和党政意识形态职责,才能执掌政权,掌握国家安全机制,指导经济发展。 简单地来说,发展等同于繁荣,繁荣即意味着稳定,而稳定又会进一步促进更大的发展,这样的良性循环保证了体制的连续性和国家政权的存活。
中国是如何看待“亚洲世纪”的?
习近平说:“终于到了这样一个时刻,亚洲的事务将由亚洲人自己来管理。”中国把自己看作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为亚洲2012-2013年间的经济增长贡献了50%。而且中国想要继续扮演大哥的角色,确保其他亚洲国家不掉队或者被卷入非亚洲国家挑起的冲突和问题当中。
这并非就是排斥外族或者沙文主义,我认为这根植于中国的这种信念:亚洲,尤其中国,以前遭受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因此没能利用科学技术直接跳跃至现代工业化时代。于是他们希望能够缩小由此带来的差距,创建一个现代的亚洲,在这样的渴望激励下,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些相关政策的出台。
Theano-Damiana Agalogl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