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是不够的,创造价值才重要 马俊杰,天则经济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希腊《文明对话》专栏作者

MA Junjie

MA Junjie

如果说“怎样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显得有些遥远,那么“怎样成为一家赚钱的公司”就来的理所当然了。7月22日,《财富》杂志公布的Fortune 500全球公司榜单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大的500家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创造了31.2万亿美元的总收入,利润更是高达1.7万亿美元。这500家公司在全球36个国家中运营,并提供了6500万工作岗位。没错,人们一直以来想当然的一位《财富》这份榜单包罗的是“世界500强”企业,实际上,这份榜单是不折不扣的“世界500大公司”名单。

当然,中国的媒体关心的是,这份长长的榜单上有多少家中国公司。继去年两岸三地共100家公司上榜之后,今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06家。更让很多人感到振奋的是,在榜单前50名中,有9家中国公司入围,其中就包括今年排名超过壳牌石油的中石化,还有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铁饭碗”提供商:中石油、国家电网,以及中、农、工、建四大行。在上榜的106家中国公司中,中字头占了大多数。虽然世界500大公司中,大多数来自传统产业,比如能源、通信、银行和房地产等,但中国大多数上榜公司的国企属性凸显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靠垄断地位取得排行榜高位,胜之不武。

我国对企业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起步较晚,当这份榜单中的很多公司创立多年,甚至经历由盛转衰并浴火重生的阶段是,我国的很多公司才开门接客。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主要是国企,从承担政治任务、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完成生产供给、提供员工福利、担负社会维稳任务,到认识到自己的公司属性,并尝试引进专门的管理人才,参与市场竞争,直到今日,在竞争力上仍然难与国际对手比肩。

中国上榜公司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垄断市场地位上。垄断并不全然是坏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或者条件放低一点,在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市场经济中,依靠科技创新能力、先进的管理手段、成本控制、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对市场信号的敏锐反应而获得垄断地位的公司,是市场中的赢家,也是能够让竞争参与者心悦诚服的对手,更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增进福利的商品提供商。用这几个标准来衡量上榜的中国国有企业,不难发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且不说上榜的“三桶油”管理效力低下、腐败横生,只论其利润来源就让人难以信服。根据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行政性垄断的原因、行为与破除》研究报告,国有石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来自行政部门的“许可”,在计算公司利润时,地租、资源租和各项政策补贴等均未予以考量。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垄断国企漂亮的账面背后是对自然资源、私有产权和老百姓福利的大肆侵犯与掠夺。类似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于通信、铁路、食盐等政府牢牢掌控的产业中。如果国企不能从本质上,也即其拥立的价值观上,进行改革的话,那么现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

一向为人诟病的国有企业正日渐成为中国社会的包袱。以行政指令为公司战略和经营战术的国有企业很难对市场动态做出及时反应;以服务政策目标为最终追求的国有企业也难以实现独立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各种有违宪法和法律精神的行政部门规章规定所赋予的垄断权力,这些国有企业很难支撑冗余的雇员队伍、高昂的管理层薪酬福利和令人费解的高运营成本。且不说能否实现盈利,就连能否在短期内存活都成问题。对国有企业工作岗位的迷信也日益成为施于创新能力之上的一道诅咒:对铁饭碗的向往,对稳定生活的习以为常,进而发展出对民营企业的轻视、对失败的不包容、和对“假创新”的追捧,对真创新的剽窃。这一切都像极了90年代初国企改革前的情况。

公司的存在,简单地说是通过自由人的组合将较大的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创造价值,增进社会总福利。《财富》世界500大公司榜单上近几年涌现的新秀无不体现了公司的这一个本质属性。从谷歌、雅虎、脸书,到苹果和亚马逊,它们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技术创新,提高每个个体之间的互通互联,促进信息流动,助力新的想法转化为技术革新。与这些新兴公司一道上榜的还有传统行业的巨头。这些在市场制度下竞争胜出的公司体现的是核心实力优胜劣汰的成果,也是公司价值观、文化和影响力的缩影。而这方面的比较恐怕会让国企领导层汗颜:中国没有一家公司信仰“不作恶”,也没有一家公司推崇“有激情的人可以改变世界”,更没有一家公司认为“正直”是一种能够让企业为人们所尊敬的品质。中石油的价值观可以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缩影,“我为祖国献石油”。是的,不是我为“消费者”献石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路还很长。

这份榜单不妨这样解读:中国的国有企业依然强大,民营企业依然弱小。而这也意味着,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种最有利于人民福祉的制度尚未完全确立起来,市场参与主体仍然是依托政府行政权力获得盈利机会的国有企业。而撇开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公司都可能是一场万劫不复的灾难的种种腐败丑闻不谈,这些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和盈利的动机,亦缺乏对消费者利益的关注。一个不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公司是不可能存活的。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互动保证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价值创造的经营行为也是非理性的表现。或许这份榜单能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思考什么样的公司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什么样的公司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