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希腊求学的中国年轻人并不多,在这儿攻读博士学位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吴悦则是一个例外,她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学习了世界历史、哲学和国际交流之后,决定来希腊继续学习。她说“她自2003年开始学习现代希腊语,并于2004年和2005年参加了雅典大学的希腊语暑期班”。一年后她硕士毕业,被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推荐至雅典大学攻读博士。
吴悦获得了希腊国家奖学金基金会的奖学金,她在雅典大学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探讨了1946至1966年间的中希关系。她对本站记者说,“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在这段期间希腊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双方的政治关系”,她运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在中国内战和朝鲜战争期间(1946-1966)希腊报纸上有关中国的报道、旅游文学里面关于希腊游客在中国(1956-1966)的见闻、希腊外交部对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以及希腊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
吴悦发现“希腊的政治立场对希腊媒体以及希腊游客对中国的态度产生很大的 影响。希腊右翼报纸《日报》亲国民党反对共产党的立场鲜明,中立派报纸《演讲台》 和《自由新闻报》较温和,左翼报纸《黎明报》则完全站在亲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希腊游客中的自由派、中立派、右中派以及左派、左中派之间也持不同态度”。吴博士还提到,“希腊政府是国民党的盟友,对共产党采取强硬政策;不过希腊共产党则竭力争取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以赢得对希腊政府的媒体战”。
此研究不仅展示了在冷战背景下希腊各个阶层对中国的政治态度,也揭示了希腊的媒体、党派和政府的政治理念对报道中国相关新闻的客观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