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虽成为过去,但对理解当前政治形势来说仍是不可或缺的。领导人常以历史为鉴、制定决策。其重要前提即是能明智并谨慎地运用历史知识。只有谨慎的历史观才能有效防止制定政策时的缺乏远见,而误用历史知识则会导致曲解信息,并引起令人不适的误解。
最新的一个误用历史的例子就是:有人把中国尝试复兴丝绸之路和美国在二战后给予西欧各国经济援助相提并论。
具体来说,有些学者这些天试图在马歇尔计划和中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中找共同点。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出台,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中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又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要比较这两个计划,我们首先要对两场公开讲话进行分析。第一场是前美国国务卿统乔治·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进行的讲话。第二场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重要演讲。
马歇尔的讲话提及复兴欧洲的必要性,他特别解释道;“事实是,欧洲今后三到四年对外国食品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主要来自美国—远远超过其支付能力,需要大量外援,否则将经济、社会及政治等各个层面都会出现严重恶化。”彼时欧洲各国得到的援助总计130亿美元。在此计划宣布前几个月,也就是1947年3月,美国已经决定直接给予希腊和土耳其援助。
习近平在他的讲话中主要突出了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表达了致力于和中亚各国开展友好合作的意愿。他强调以史为鉴的重要性,否认中国想要在中亚建立势力范围的意图,并解释了互相合作、共创和平、共同繁荣的理念。
同时他表达了改善政策沟通,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以及加快货币流通的良好愿望,并提到中国在这方面发挥的中心作用,中国创建了价值400亿元的基金,用以提供援助。
马歇尔和习近平讲话的共同点是,他们都许诺要支援其他国家。然而两者有非常根本的不同,即发表讲话的背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了阻止苏联扩张,防止西欧落入共产主义阵营采取的措施之一。然而,“一带一路”的提出则正值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的时刻。换句话说,冷战特有的两极结构在今天这个时代行不通了。同样,类似于美国和苏联对峙的现象在今天也不复存在。
尽管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的崛起持有怀疑态度,并预测这会引起未来中美关系紧张,但是大部分的分析人士还是考虑到了全球化和经济互相依赖的大背景,并断言21世纪大国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
总而言之,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重要演讲并没有指名道姓说要和哪个国家为敌。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领导人不应该提出或者执行可以强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政策。这只是说明了“一带一路”措施应该这样理解更好。
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计划的比较向我们提供了耐人寻味的素材,我们可以借此一窥21世纪的新世界秩序以及国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比较强调了有效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如果不考虑背景和环境,以史为鉴就无从谈起。
George Tzogopoul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