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彭红枫教授就人民币加入SDR接受本站专访

Peng Hongfeng

Peng Hongfeng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彭红枫教授就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接受chinaandgreece.com采访。他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该项决定对中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意义

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拉加德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决议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届时SDR的价值将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决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1.73%、30.93%、10.92%、8.33%、8.09%。人民币纳入SDR是IMF首次将一个新兴经济体货币作为储备货币,代表了国际组织对中国改革的认可,不仅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次人民币加入SDR,是对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和人民币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充分认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4年底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4.7%,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WTO统计,1983年中国的进口贸易额仅占全球份额的1.1%,2014年上升至10.5%,而同期美国的进口额占比从14.3%下降至12.9%;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占比由1.2%上升至12.7%,美国的份额则从11.2%下降至8.8%,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是对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同时,从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来看,近年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使用范围和规模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统计,2014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由此可见,人民币加入SDR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结果,也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结果。

人民币加入SDR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人民币入篮SDR代表IMF等国际官方组织对人民币的信用背书,长期来看有助于增加人民币的公信力,提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IMF成员国将通过SDR自动增持部分人民币资产,SDR通常被视为避险货币,加入SDR将有助于增加人民币在国际上使用的灵活性,全球央行和私人部门可能会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

然而,人民币进入SDR货币篮子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作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份额的根本提升,也不是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资产的先决条件,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方面,从SDR自身的属性来看,SDR既不是货币,也不是对IMF的债权,只是可自由使用IMF成员国货币的潜在请求权,主要用于IMF与成员国之间的官方结算。相对于美元、欧元等主权储备货币而言,SDR的规模非常小,截至2015年9月,IMF对各成员国分配的SDR总额约为2040亿份(约合2800亿美元),而全球储备资产规模约为11.3万亿美元,SDR仅占2.48%,很难真正像美元一样发挥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同时,SDR的持有者为各国央行,其使用范围仅局限于各国央行和国际机构之间,并不能作为全球私人部门的贸易和资本的计价结算货币,更无法发挥国际价值储藏的职能。因此,尽管人民币加入SDR后,IMF成员国将通过SDR自动增持部分人民币资产,但这并不足以带来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需求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全球央行和私人投资者对于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根本源于人民币资产的收益性和安全性,以及投资渠道和投资品种的多样性和便利程度等,这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开放程度、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中国能否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等息息相关,人民币入篮SDR并非其充分条件。因此,人民币加入SDR并不意味着国际投资者会自动增持人民币,自动产生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国际投资者还是会根据中国的经济基本面、金融市场风险以及汇率水平进行综合考虑后作出决策。总而言之,人民币加入SDR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就一跃成为国际货币了,短期而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中国国内微观经济结构和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稳扎实打地推行。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主要国际货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从长远来看,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需求是巨大的,人民币国际化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的日趋高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积极参与和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7月初,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管理办法》 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开始正式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使用试点,此后,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人民币由跨境贸易结算扩展到了投资结算领域。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总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总额为1.0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对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金额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7.9%;外商来华直接投资(FDI)人民币结算金额为8620.2亿元,同比增长92.4%。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统计,2015年10月,人民币支付价值占全球支付1.92%,保持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的地位。

除了在跨境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稳步上升外,人民币在国际债券市场、双边本币互换、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和外汇交易中的使用都在逐步扩大。据统计,截至2015年5月末,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并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地,以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随着中国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开始持有人民币债券,截至2015年4月末,获准进入该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总数达到232家,债券托管余额为6346.1亿元。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相关指标逐步扩大,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汇储备居全球之首,其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却始终没有达到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水平,并且与世界主要货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10月,美元和欧元作为支付货币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2.38%和29.89%,远远高于人民币支付的份额(1.92%),并且落后于英镑和日元。在人民币跨境结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相对不足。从记账单位职能来看,香港仍然是发行人民币国际债券的主要场所,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境外机构在离岸市场上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余额占比高达99.1%,而在中国境内发行的熊猫债仅占0.9%;同时,全球市场上人民币衍生产品规模较小,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发展不足。从价值储藏职能来看,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的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或正在考虑投资人民币资产,但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规模仍然较小,据估计,目前全球央行对人民币的储备在700亿~1200亿美元之间,不足全球资本储量总数的1%,与美元和欧元等主要储备货币相距甚远。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表明,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贸易比重、开放发达的金融市场、币值相对稳定、政治稳定的信心是一国货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的必备条件。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和宏观经济稳定性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沪港通机制、逐步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等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条件。就目前而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市场深化、汇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等。虽然IMF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有助于提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并可能增加IMF成员国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但这并不能保证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计价、结算和价值储藏地位的根本提升。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更多地取决于人民币资产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投资的便利性,而这是由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金融市场发达和开放程度、以及国内金融体系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等作为前提保障的。由于目前中国国内的结构性改革仍然面临诸多困难,难以一蹴而就;同时,在国内微观基础条件和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过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许多不可估量的风险,不能以牺牲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应适当控制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制度创造和市场演进相结合的长期过程,在初期政府可以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最终还是依赖于市场力量,人民币国际化应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因此,在上述条件都充分具备之前,人民币还难以超越英镑和日元,成为与美元和欧元并肩的国际货币。

 

 回顾中国股市,2015年注定成为中国股市最难忘的一年,从牛市起步到疯牛的形成,再到股灾爆发,股市流动性完全丧失,仅6月4日当天,沪市大盘狂跌幅度高达8.26%,沪市四天内跌去的市值竟达22000亿人民币,仅一天就跌去的市值达到一半,随后7月6日到7月9日开盘期间的四个跌停板,更是雪上加霜。经股市多月的震荡下行,目前基本维持在3500点左右。

目前从市场行为、数据和政策来看,股市的自身市场机制开始作用,股灾已处尾声,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经历了前期市场加速“去杠杆化”的过程之后,目前A股市场的整体杠杆率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已经不大。虽然现在股灾的危险还没有完全消除,但是央行及证监会的政策已经在纠正市场失灵的格局,一旦出现恐慌或恶意做空现象,即能从容应对。也许短期内,疯狂、恐惧、令人窒息的股灾或许不会重现,但这必会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挥之不去的记忆,也必当引起监管层的注意。

今年末的IPO重启标志着中国股市的重置,即将迎来的股市指数熔断机制也为股市上了一个保险丝,在政府和监管当局的引航下,相信2016年的中国股市将继续肩负重任,健康前行。